当前位置: 首页>>学术道德>>学术道德>>正文
    【转自河南教育新闻网】为评职称而买专著挂名是另一种学术造假
    2021年04月30日 11时40分  

    2017年年初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《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》,提出职称评价应摒弃从前“一刀切”的方式,提出不唯资历、不唯学历、不唯论文。然而,据媒体报道,在久被诟病的“论文经济”视野之外,部分高校教师为评职称争相买图书专著“挂名”的风气逐渐兴盛。围绕着图书专著的“挂名”,从内容代写、主编挂名,到代购代销,形成一条灰色利益链。

    挂名专著,顾名思义,即在公开出版的专著或教材上挂上自己的名字,有主编、副主编的差别。但无论哪一种方式,都无法回避一个事实:他们没有参与著作的编写过程,而是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实现挂名。高校教师出价不菲去获得挂名专著的唯一动机,就是取得职称晋升的评审条件。

    与被舆论狂轰滥炸、人人喊打的“论文经济”相比,对挂名专著这一暗流涌动的乱象似乎并无谴责之声,反倒是随处可遇的吆喝与叫卖声。

    集体的缄默,不仅显示了当下出版行业鱼龙混杂、监管乏力的问题,更凸显了某些高校以及一些科研院所,学术道德评判机制与职称评审机制的漏洞。

    为评职称而购买专著挂名首先是一种学术造假行为,使用虚假的著作成果参与职称评审,则涉嫌学术欺诈。这种为求利益而背离道德的学术不端行为,如果任其泛滥,则是对我国人才培养机制的严重戕害,同时也与我国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;其次,购买专著挂名只会产生学术垃圾,带来资源浪费,对于创新成果的推动毫无裨益;再次,一些文化中介与出版机构为牟取利益而不惜触碰法律,明知涉嫌学术造假却有意,甚至公开助力,污染破坏了整体出版环境。

    面对挂名专著带来的严重危害,不能视而不见、听之任之,而应从维护国家人才公平竞争机制的高度,积极行动,打出“组合拳”,斩断挂名专著背后的灰色利益链。

    教育主管部门在下放高校职称评审权,为高校“松绑”的同时,也要加强监管,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学术道德委员会的审查监督职能,不仅要让造假者无处藏身,而且要让执迷不悟者付出代价;高校要进一步加大职称评审改革力度,克服唯论文、唯著作的偏向,健全学术评议机制,对挂名专著参与评审者坚决说“不”,努力建立诚信、科学、公平、合理的职称评审制度;工商部门也应对售卖挂名专著的商家进行调查与处理,制止其非法经营行为,努力营造干净、文明、有序的学术出版环境。(刘义富)

    文章来源:http://shiping.haedu.cn/yijuzhong/2018/0109/1018413.html

    上一条:【警示案例】科研经费违规使用案例(知史鉴今)
    下一条:【警示案例】坚决杜绝学术不端行为(第二期)
    关闭窗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