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>>学术道德>>正文
    【转自潇湘晨报】专著论文造假倒逼职称评审较真
    2020年03月30日 19时43分  

    助教、讲师、副教授、教授……“青椒”(青年教师)评职称如同翻山,且一山更比一山高,以至于评职称难成了不少高校“青椒”的心中之痛。为更快翻到山那边以升职加薪,有人不惜铤而走险抄起了小道,花钱挂名专著、代发论文等,滋生出种种乱象。这其中究竟有何猫儿腻?折射出哪些评职称中的痛点?又该如何对症下药?(3月26日《中国青年报》)

    上百家网店公开售卖“主编位”,最贵2.6万,最便宜5500元。围绕着图书专著的“挂名”,从内容代写、主编挂名,到代购代销,形成一条灰色利益链。究其原因,除了一些出版社见利忘义之外,更缘于有关部门监管不力。特别是,专著挂名、论文代写的背后,折射出了学术造假现象仍然比较突出,也暴露出了我国在职称评定上还存在诸多弊端。

    对很多从事科研、教学等职业的人来说,评职称是件大事,它与工资、福利待遇等密切挂钩。长期以来,我国的职称评定有“唯学历、唯资历、唯论文”的倾向——申请多少项目,发表多少论文,获得多少经费等,成为考核的主要指标。于此,越来越多的教师变成科研的“打工仔”,越来越脱离教师教学的本质。更为严重的是,量化的数字指标所带来的焦虑,使一些教师冒险在学术上造假,甚至剽窃学术论文,严重恶化高等教育的生态环境。

    有人形容“职称就如同鸡肋”,社会对职称评定的改革呼声一直都有。事实上,早在2017年初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《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》,提出职称评价应摒弃从前“一刀切”的方式,提出不唯资历、不唯学历、不唯论文。因此,职称评审制度改革,须加快实施。

    高校应摒弃对“学术GDP”的盲目崇拜,改进考核方法,建立综合评价体系。学术只能是考核的一个方面,不能简单决定一个教师职称晋升的成败。德才兼备是理想的晋升标准,且“德”应在“才”之先。“君子不器”,为师者不必是“学术专家”,但必须厚德载物,授业解惑。特别是,在高校去行政化,已成为教育改革方向的当下,只有让教学的归教学,学术的归学术,行政的归行政,才能让教师回归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并重的本位。

    文章来源:http://epaper.xxcb.cn/xxcba/html/2018-03/27/content_2955153.htm

    上一条:【警示案例】坚决杜绝学术不端行为(第一期)
    下一条:教育部 科技部印发《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》的通知
    关闭窗口